心主血,以氣為動力,但心居胸中,胸中為宗氣所聚之處,故心主血脈與宗氣密切相關(guān),宗氣是后天的根本之氣,貫通并溫養(yǎng)心脈,資生心氣而生血,宗氣的生成來源于肺吸入的自然清氣與脾胃運化轉(zhuǎn)輸至胸中的水谷之精氣,二者相輔而成,故心主血的功能實質(zhì)與肺、脾胃有十分密切關(guān)系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曰:“胃之大絡(luò),名曰虛里,貫膈絡(luò)肺,出于左乳下,其動應(yīng)衣,脈宗氣也?!弊笕橄拢ㄌ摾铮┎珓蝇F(xiàn)已知是心尖搏動,是足陽明經(jīng)循行之所,被稱為“胃之大絡(luò)”,因此可以斷定心主血脈與脾胃之氣的盛衰有著特定的關(guān)系和聯(lián)系,可以說脾胃之氣對心主血功能有著特殊作用。
心氣是血液循行的原動力,心氣虛則血行無力,往往導(dǎo)致血瘀。
血與氣是相互化生的,因此說是異名同類,《靈樞·營衛(wèi)生會篇》說:“營衛(wèi)者,精氣也;血者,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?!边@樣就把血氣看成是氣的一種形式。
脾胃為后天之本,是在腎為先天之本的基礎(chǔ)上發(fā)揮作用的,先天既成,后天是不可改的,但人生之后,呼吸飲食,采納陰陽,仍在不斷造化之中。后天的造化雖以先天為基礎(chǔ),但這種后天造化是不可小視的。若無后天造化,先天所稟雖足亦將夭折,因此人們對先天是無為的(佛教中無為者謂之命)。而對后天可是大有可為的,后天有為的基本要素在于脾胃能攝納水谷精微,化生氣血津液,充養(yǎng)先天精氣,張景岳對此說的更明白,“蓋人之始生,本乎精血之源;人之既生,由乎水谷之養(yǎng)。非精血,無以立形體之基;非水谷,無以成形體之壯。精血之司在命門,水谷之司在脾胃。故命門得先天之氣,脾胃得后天之氣也。是以水谷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,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后天為之資。故人自生至老,凡先天之有不足者,但得后天培養(yǎng)之力,則補天之功,亦可居其強半,此脾胃之氣所關(guān)于人生者不小。”
由于先天后天都是人生之本,不可互代,在臨床上有重先天者,有重后天者,或曰:補腎不如補脾。或云:補脾不如補腎。各執(zhí)所以,而百藥入口,得脾胃運化,方能達到病所,故補脾固然在脾,補腎也不離于脾。但臨床上有脾腎皆虧者,補其脾而脾先復(fù)者,未有脾虛者只補腎而奏效者,腎虛可補腎,如精充可助脾,但補腎之藥不經(jīng)脾胃運化不能達于腎中。因此說:臨床治療一切有為之法,皆應(yīng)先視脾胃為首要前提。臨床上不管遇到多么復(fù)雜的病情,只要病人尚能飲食,總可治之有功,若久病已虛而飲食不入,當視為重候。如焦某案,因冠心病心絞痛兩次下四枚支架,仍不能解病痛之苦,耗傷時日,來診時中州已衰,遂用補中益氣湯和香砂六君子湯,而一周脾啟食進,化生氣血,兩周則氣血大復(fù),復(fù)即痛退神安,三周則行動自如,而遂至恢復(fù)工作。近日臨床又有一例,患者畢某,女性,74歲,鐵路36宿舍,冠心病完全性右束支傳導(dǎo)阻滯,來時面色恍白,進食很少,稍有涼意則心胃氣痛,小便乳糜白而稠厚如奶狀,有時飲水較多時則小便尿出泡沫甚多,舌淡苔白,脈弦細,尿常規(guī)潛血(+++)、蛋白(+++),遂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干姜合龍膽瀉肝湯治療一周則飲食好轉(zhuǎn),兩周后食欲大增,乳糜尿減少,身感舒服,三周后身體舒服愉快,進食如常人,泡沫尿基本控制。四周后,身體無不適,精神舒暢,小便泡沫極少,現(xiàn)還在服藥鞏固治療,本例以治中州脾胃為主,稍佐以小量龍膽瀉肝湯方,似是中寒下熱之證,遂寒熱幷施而病人很快收功。所以臨床上經(jīng)常有人報告要保胃氣,甚則治療冠心病以脾胃為軸心的,辨證施治收效甚捷。有的還有一種保胃氣之法,即是如病人取藥一周,大夫往往給6付湯藥,讓病人休息一天,緩保胃氣而休息,這種對中藥的吸收運轉(zhuǎn)是非常有利的,緩脾休胃法在臨床長期服藥者,每周6付,病人很愉快,有的病人一連服用25年者、13年者、12年者皆有之,這樣得以長期胃氣的保養(yǎng),方能長期服藥不疲。此所謂有胃氣則生之意。
治病求本就是要維護胃氣,開出方藥需要有沖和之氣,維護后天之本以治大病,是王道之法,臨床上必是治上不犯中,治下不犯上,治表不犯里,就能不違土氣之墩阜。和肝溫陽,也是調(diào)和脾胃最得當之處。緩肝可土中瀉木,溫腎陽也可助火暖土。有一患者患有心律失常三十多年,結(jié)、代脈交替出現(xiàn),應(yīng)用補脾益腎之品半年后,脈結(jié)、代之象消失,醫(yī)患雙方皆大歡喜。
根據(jù)五行生克制化理論,緩肝可以運脾,達膽可以和胃。膽屬少陽,十一臟取決于膽,膽中相火,如不亢烈,可通達和升發(fā)諸臟腑之氣機,調(diào)節(jié)十一臟之功能活動。唐容川謂:“清陽之木氣上升于胃”。膽為樞機,主開合,脾升胃降,取決于膽。膽在陰陽升降甚至氣血運行活動中起到少火作用,少火可以生氣,發(fā)陳于外,主春生之氣。少陽是機能活動的開端,少陽不升,胃往往失于和降。一般胃氣不和常責(zé)之于肝。臨床上其實膽胃不和者尤為多見,達膽和胃,勝于舒肝,如情緒不穩(wěn),怒氣難消,致胃氣不和而心神緊張之不寐癥,于治冠心病方藥中加龍牡、溫膽湯,常能應(yīng)手取效。還如有濕熱內(nèi)蘊,膽失寧謐,睡眠不穩(wěn),心胸痛悸時而發(fā)生,尤以精神緊迫者的溫膽湯加龍膽、梔子、黃芩之屬,以清膽熱,往往藥即下咽病情即穩(wěn)(西醫(yī)有胃冠反射、膽冠反射之說,亦可作參考)。有人說:“人無胃氣,則化源斷絕;人無膽氣,則生機停廢。二者一是根本,一是開端。”臨床上應(yīng)本末為助,標本相得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