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顧護脾胃,益氣生血以治病求本
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,其健運與否,直接影響胸中宗氣的生成,即心肺二臟的功能。脾胃虧虛,宗氣不足,則心氣虛衰,鼓動無力,導致心系疾病的發(fā)生。中醫(yī)理論認為血主要由營氣和津液組成,而二者皆來自于飲食物經(jīng)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。《靈樞·玉版》指出:“人之所受氣者,谷也;谷之所注者,胃也;胃者,水谷氣血之?!薄!秲?nèi)經(jīng)》指出:“中焦受氣,取汁變化而赤,是謂血”。明代皇甫中《明醫(yī)指掌》指出:“血者,水谷之精也,化生于脾”。脾胃虛弱,則致血虧不能灌注,血脈不充,心脈失養(yǎng),久則難行君主之令,心病由生。
對于心脾兩虛,氣血不足者。應以歸脾湯、八珍湯加減,常用藥物有黨參、黃芪、五爪龍、白術、茯苓、龍眼肉、炙甘草等。其中黃芪善入脾胃,為補中益氣之要藥,又能托舉陽氣,利尿消腫,既補又升,對于脾胃氣虛,中氣下陷,療效頗佳?,F(xiàn)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黃芪有保護心肌、改善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、雙向調(diào)節(jié)血壓的作用,然黃芪性溫偏燥,故常佐以知母以防溫燥之弊。五爪龍,即南芪,此藥無溫燥之性,應用于氣虛兼有熱象,效果亦佳。
臨證中尤應重視患者的脾胃受納及運化功能,脾胃功能正常是遵醫(yī)服藥堅持治療的基礎。故應少用大黃、苦參、龍膽草等苦寒之品,此類藥多易損傷脾陽,致脾虛下陷,形成氣虛不舉之癥,臨證用藥首當顧護脾胃,緩圖其功。同樣慎用熟地、阿膠、黃精等滋膩之品,以防礙胃,若病情使然,多佐以麥芽、雞內(nèi)金、陳皮、砂仁、木香等理氣醒脾,健脾消導之品。